北宋治平年间,福州有一位太守,姓张名伯玉,年恰三旬,体魄魁梧,国字脸上两道剑眉,不严自威。 张伯玉到任第一年,就碰上福州百年未有的洪流灾。他未当知州先当施贩官,带着船队四处巡逻,施粥送粮。老黎民见有这么好的爹妈官,纵有牢骚也和稀饭一道吞进肚里。灾后,他一边继续开仓赈济,一边派工疏通密布城内的巨细河流,疏浚福州西湖,资助城里外老黎民尽快恢复出产,忙得他废寝忘食,身上丢了五斤肉。 福无双至,祸不但行。张伯玉上任第二年,又碰上了大旱灾。从五月开始,福州上空可贵见到一两片白云,艳阳天天当头照,人们见日就愁眉。闽江水干枯得露出一片片沙滩,两岸田园龟裂,庄稼枯萎。干旱一天比一天严重,张太守四出巡视,脸上愁云密布。 再说乌山有一个道士,自称“三山道长”。他乘这个时机自称是临水奶再世,处处吹嘘自己道术高超,能祈神攘鬼呼风唤雨。张太守幕僚献策让三山道长出来祈雨,张伯玉不信鬼神,没有采用。但是,福州的一些乡绅富户却迷信三山道长,四处捐献,集资邀请三山道长求神祈雨。 道长一出阵,道士子孙便纷纷出笼,一时间,福州城里城外,到处道坛林立,角声阵阵,焚香点烛,昼夜不息,闹得全城一片乌烟瘴气。但是天公无情,三天过去了,仍是不愿施舍半滴甘霖。在西门外鸡角同的老鸦谷,取水的人们排成长龙,连三山道长本人也在乌山脚下浴鸦池旁等水解渴。张伯玉看他们瞎闹一阵后,顺势说服黎民挖井抗旱,他还亲自带着手下人,四处寻找地下水源。 一天,张伯玉来到鸭姆洲地方,见到一个老农在那边种树。人人都说清明扫墓连种树,此刻已经秋季了,树种下去能活吗?张伯玉以为希奇,上前问:“老伯,你为何此时种树,季节过失,树能活吗?” 老农抬头一看,见他官服妆扮,暗想这位难道就是张太守老爷?正在迟疑,太守随员介绍说:“这位是张太守大人。”老农据说是郡守老爷,放下锄头,十分恭顺地请张伯玉等人到他农舍作客。老农捧上一小碗清茶给太守喝,其他随员也各喝一小杯。 干旱之年,清茶相待比什么都隆重。张伯玉在咽喉冒烟的时候尝到清茶,比以前中探花时在宫苑内品尝娘娘犒赏的琼林御洒还要芬香、清甜,感激地说:“谢谢老伯至诚相待。”又问:“动问老伯。刚刚在江旁所种何树?”老农忙答:“榕树嘛。这树不分季节都能种活。人家说,无意插柳柳成荫,我们福州却是随手种榕榕成盖。”伯玉问:“老伯在此干旱年头种此树,却为何来?”老农说:“此树最宜防洪抗旱。小宿将盆栽的小榕树移到江边,不消几年,我们家门口夏季便有大榕树歇凉了。”张伯长说:“谢谢老伯指点,福州救旱有方了!” 经老农这么一说,张伯玉想起前年上任途中,碰上二伏气候,热得人们喘不过气来。他坐在轿子里,又闷又热,气越喘越粗,喊了一声便中暑倒在轿子里。随从职员赶快将他扶出轿子,歇在路旁的一棵大榕树下,一边急救,一边派人到附近人家讨茶水,过了一阵,张伯玉才慢慢醒转过来。那时他只知道榕树可以歇凉,殊不知榕树另有防洪抗早的妙处。 张伯玉回衙后,当即起草通告,四处张贴,勉励黎民普植榕树,种活一棵,奖银一钱,毁树者罚银,情节严重者拘役。路过张伯玉多方宣传,果真福州黎民植榕成风,井旁种,屋前屋后种,路边种,江边种,城郊种,城内大街小巷甚至连大户人家的天井后花圃都种上了榕树。 张伯玉为提倡示范,亲自动手在自己府门前石狮旁各种上两棵榕树,其他府衙也纷纷仿效。由于他的提倡,二十年后,福州出现一派“绿荫满城,暑不张盖”的情形。从此,榕城周围的旱涝灾情一年减轻一年,父老黎民无不鼓掌称快,奉上道道颂匾,赞扬张伯玉的功勋。从张伯玉遍城植榕后,福州遂称“榕城”,当年栽的榕树有不少还一直存活到今天呢。